撰文|陳紀如副教授/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微生物與免疫學研究所
你或許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:剛下飛機,就在入境走廊上排起長長的隊伍等待手提行李檢查;但有時又能拿到一張「分流識別卡」快速通關。這張小卡的背後,其實正是台灣長年守護養豬產業、防範非洲豬瘟(ASF)跨境入侵的重要防線。然而這項防線近日受到考驗——10 月下旬,台中市一處養豬場檢出非洲豬瘟病毒(ASFV)核酸陽性。政府隨即執行預防性撲殺與消毒作業,並劃設防疫管制區,暫停部分地區的豬隻運輸與屠宰。這起事件使防疫重心從邊境防堵轉為國內應變,顯示 ASFV 一旦進入飼養系統,將可能對畜產生產造成嚴重影響。
非洲豬瘟(African Swine Fever, ASF)是由非洲豬瘟病毒引起的高致死性豬隻傳染病。ASFV 為大型雙股 DNA 病毒,隸屬 Asfarviridae 科,僅感染豬科動物,如家豬與野豬,不會感染人類或其他哺乳動物。近年亞洲流行的病毒株多屬高致病性基因型(主要為 genotype II),感染後死亡率可達九成以上。雖然 ASFV 不具人畜共通性,但其在豬群間的傳播效率極高,是各國動物防疫體系嚴密監控的主要病原之一。
ASFV 的傳播可分為三個層面。在單一豬舍內,病毒可經由血液、唾液、排泄物或受污染的設備與衣物擴散;在養豬場之間,可能因人員、車輛或飼料受到污染而傳播;在國際間,病毒則常隨旅客行李、郵寄包裹或走私肉品進入,這些途徑是目前亞洲地區疫情擴散的主要模式。至於軟蜱(Ornithodoros 屬)雖被證實能攜帶並傳播 ASFV,但這種「蜱—豬」循環主要存在於非洲部分地區,亞洲尚未發現相關證據。
ASFV 對環境條件具有高度穩定性。病毒可存在於病豬的血液、內臟、肌肉與糞便中,並在外界環境中維持感染力相當長的時間。在冷藏條件下可存活數月,在冷凍肉中甚至可保持感染力超過兩年;但對高溫敏感,於攝氏 60 至 70 度加熱 10 至 30 分鐘即可完全滅活。換言之,ASFV 可在低溫中長期保存,卻容易被充分加熱破壞。食用煮熟的豬肉不會造成感染,但若含有病毒的肉品或廚餘未經高溫處理而被非法用於餵豬,便可能導致病毒重新進入養豬體系。
若台灣被列為非洲豬瘟疫區,衝擊將遍及整個產業鏈。豬隻生產將面臨封鎖與撲殺,供應中斷、價格波動,飼料、屠宰與加工業都會受影響。出口市場將立即關閉,「非疫區」地位與國際信譽也將受損。復養工作需在確認環境無病毒後進行,往往耗時數月至數年。這讓人回想起 1997 年台灣爆發的口蹄疫,當時數千個養豬場受感染,大量豬隻遭撲殺,造成數百億新台幣損失,並喪失「非疫區」資格,豬肉出口中斷長達二十三年,直到 2020 年才恢復。這段經驗顯示,一旦重大動物疫病進入畜牧體系,復原所需時間與代價極為可觀。
非洲豬瘟雖不影響人類健康,卻對畜牧經濟與豬肉供應的穩定構成長期挑戰。面對跨國動物疫病的威脅,唯有持續而有序的防控,以及民眾的配合,才能確保產業與市場的穩定。
